中新网台州12月9日电 题:侨胞海外“传武记”:一招一式促中华文化“出海”
数十位匈牙利青少年双掌合十、鞠躬致意、行抱拳礼,简单绕场热身后,大家进行分组对练,拳、掌、勾、爪、肘轮番上阵,灵活的步伐在场地中闪展腾挪……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十区的禅武文化中心,学员们训练的场景被记录下来,发布在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YouTube上。
“发起于1999年的匈牙利禅武联盟总会,是禅武国际联盟在欧洲的总部,我们有21家会员协会、66所学校及俱乐部,共计2万多名会员。”
匈牙利禅武联盟总会副会长、禅武文化中心总教练、侨胞张忠武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年来,禅武文化在匈牙利乃至整个欧洲地区收获了许多“洋粉丝”,而他们也在不断创新传播方式,让更多外国友人喜欢上中国功夫和中华文化。
张忠武在雪地中锻炼。受访者供图
13岁那一年,老家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的张忠武开始习武,师从嵩山少林寺第32代弟子释行鸿。彼时,在少林演武场苦练基本功的张忠武没有想到,如今他会成为匈牙利当地人和华侨华人口中的“张师父”。
“2003年,师父在匈牙利倡议成立了禅武国际联盟。2006年,我跟随师父去意大利‘传武’,2012年以后一直在匈牙利任教。”张忠武观察到,大部分外国友人往往通过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等功夫明星的影视作品了解中国功夫,而从了解到实践再到热爱,自己为他们“定制”了更本土化的学习方式。
张忠武介绍说,截至目前,匈牙利禅武联盟总会共培养出200多位“洋教头”从事少林功夫、竞技武术等教学,每位教练不仅要通过内部的等级考核,还要担任助教进行实践,培养周期长达数年。“洋教头”教“洋弟子”,沟通更方便,“传帮带”作用也更显著。
习武可以只为强身健体,但张忠武认为,有机会让更多外国学生在国际舞台上一展风采,对中国功夫在海外传播帮助显著。
今年8月25日至8月27日,第九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在四川省峨眉山市举行,匈牙利国家武术队获得2枚金牌、2枚银牌和1枚铜牌。
张忠武介绍说,前往中国参赛的匈牙利国家武术队共有16名运动员、教练员,都曾经或现在是匈牙利禅武联盟总会的会员。
“夺得功夫扇女子组冠军的Simon Viktoria是一位对中国功夫情有独钟的姑娘,在技术动作中把阴柔和阳刚融合得淋漓尽致;在少林拳女子组中夺冠的Arutyunján Aurora是我们的优秀学员,这几年进步很快……”谈及自己的得意门生,张忠武如数家珍。
交流始于功夫,却不止于功夫。近年来,禅武国际联盟在匈牙利举办中国文化周、中国传统文化夏令营等活动,传播中国功夫的同时,也讲授禅学文化、和合文化、中医学、节令鼓、书法、茶道等内容,累计吸引3万余人参与。
如今,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前来学习中国功夫,在推行传统礼仪教育和严格习武准则之余,张忠武也愈加重视互联网思维,和年轻人打成一片。
“除了YouTube,我们禅武联盟自身以及学员们还会在Instagram、Facebook等社交平台发布中国功夫的练习、科普视频,让世界各地的网友们在家也能练上一招半式,还有人看到视频后找上门来系统学习。”张忠武说。
谈及未来,张忠武信心满满:“2024年,我们将举行第五届匈牙利禅武国际联盟功夫竞技武术大赛,预计有超1000名选手参赛。我希望能以功夫为桥梁,让匈牙利民众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中国,为双方交流合作创造更多可能。”(完)
中新网重庆12月9日电 题:重庆打造“渝馨家园”品牌 助残疾人群体寻得幸福感
“这些都是蒋阿姨做的‘小鱼’,你们看,漂亮吗?”在明亮整洁的直播间内,20岁的小杨(化名)面对镜头毫不怯场。他语速很慢,脸上挂着笑容,努力将手上的编织作品展示清楚。这是近日在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内的一幕。作为“渝馨家园”的常客,半年多来,小杨学习纸艺、烘焙蛋糕、尝试剪视频做直播……收获颇丰。
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馨小爱直播室内,小杨(化名)正在直播。记者 何蓬磊 摄
为持续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四五”期间,重庆市明确提出打造“残疾人之家”服务品牌“渝馨家园”。根据残疾人需求和基层工作特点,依托乡镇(街道)和村(社区),通过统筹整合现有资源,改造利用闲置社会资源,建设具备党建活动、日间照料、社区康复、技能培训、文化体育、辅助性就业、法律维权、志愿服务、协会活动、业务代办等功能的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
重庆市残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两年多来,当地已建成“渝馨家园”300多家。记者实地探访看到,这一品牌正书写让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实践。
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一角。记者何蓬磊摄
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依托街道下辖的铁路坡社区打造,于2022年成功创建重庆市首批五星级“残疾人之家”。约800平方米的空间设有服务大厅、办事平台、活动室、图书角、调解室、心理咨询室及文化活动中心等,可为辖区残疾人提供民生保障、文化休闲、康复医疗、日间照料、法律援助等服务。
一位残疾人正在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的法律咨询室做咨询。记者何蓬磊摄
“我们跟残疾人朋友打交道的时候发现,他们很多时候不太愿意走出家门,缺少融入社会的机会。”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冉红介绍,基于工作经验,街道在打造“渝馨家园”时更注重“家”的建设,在医疗、教育、文体、法律等方面下足功夫整合辖区内资源,目的就是让残疾人朋友有自己的阵地可用、有综合一站式服务可享,并提供就近就便,更常态化、精细化的服务。
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内设置的残疾人学习角。记者何蓬磊摄
冉红表示,在“渝馨家园”,残疾人群体可看书学习、沟通交流,慢慢地结交朋友,甚至掌握相关创业就业技能,在重拾信心的同时,也为融入社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每当我告诉小杨要来渝馨家园,他都会充满期待,已经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小杨母亲陶女士说,看着孩子变得越来越开朗、快乐,全家人非常欣慰。
在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内,编织志愿服务社成员们正在学习编织技艺。记者何蓬磊摄
周一摄影课、周二纸艺花、周三书法班、周四学唱歌、周五编织班,开展技能培训、义卖残疾人手工文创……记者了解到,“渝馨家园”还会根据地方实际,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以全方位服务满足残疾人多层次需求。“两路口街道‘馨爱之家’编织志愿服务社”就是其中一个成效初显的探索。
两路口街道馨爱之家手工编织铺上挂满了编织志愿服务社成员们的各种编织作品。记者何蓬磊摄
“为残疾人服务的场地有了后,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经过集思广益,2023年3月,编织志愿服务社正式成立。”渝中区两路口街道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邓洁介绍,经过9个多月的建设,编织志愿服务社已成为一个残疾人群体热衷参与的创业就业特色品牌,开展了两期培训,开设课程40余节,成员编织作品达三四千件,举办了20场义卖。令邓洁印象深刻的是,有次义卖一个下午就卖了七八百元,所得收入直接存入重庆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专用账户,用于持续发展助残事业,大大激发了成员们的积极性。
在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内,编织志愿服务社成员正在学习编织技艺。记者何蓬磊摄
从钩织一朵小花学起到如今的毛线编织狂热爱好者,56岁的编织骨干蒋玉(化名)犹如打开了一扇新生活的大门。蒋玉说,因为“渝馨家园”,自己退休后原本枯燥的日子变得充实起来,还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编织志愿服务社成员在养老院为老人们送亲手编织的围巾。记者何蓬磊摄
记者到访当天,恰逢编织志愿服务社的成员们前往附近养老院为老人们送温暖。65岁的金明(化名)把亲手编织的红围巾系在老人脖子上,神情满足。金明说,从未想过身患残疾的自己还可以发挥价值,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未来,她将与同伴一道,用公益回报社会,让更多人看到残疾人的力量。(完)